2022级
1781人加入学习
(0人评价)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两年课程

心理分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价格 免费
该课程属于 2022级两年班1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 地形模型(弗洛伊德早期)
    ◦ 意识
        ‣ 什么是意识?意识是思维赋予意义的心理活动。
    ◦ 前意识
        ‣ 什么是前意识?被意识关注,调取出来的内容。其实是表层的无意识的内容。现代已经很少用了。
    ◦ 无意识

• 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晚期)
    ◦ 自我:与生俱来的原型意象。是精神分析工作的点。
        ‣ 自我应对:本我,现实,超我之间的冲突;组织和整合。
        ‣ 本我和超我只有通过自我才能进入意识
        ‣ 主要使用的防御机制:压抑与修改应对无意识愿望
        ‣ 主要功能:审查;检验现实。
        ‣ 真实我并不是自我。
    ◦ 本我:本能、趋利、原始冲动
        ‣ 本我承载折本能趋力和愿望(尤其是童年早期的性与攻击的愿望),这些内容为自我所压抑,只能通过表层衍生物来表达(梦、口误、移情)
        ‣ 快乐原则
        ‣ 无法控制,无法延迟满足
        ‣ 会被自我和超我拒绝或者修正。
        ‣ 从维尼柯特开始认为人没有死本能。本质上是因为死的表象是因为求得快乐,是活的一种需求。
    ◦ 超我
        ‣ 童年期权威——良知——情绪:内疚(弗洛伊德视为俄狄浦斯情结解决的结果,爱与恨被压抑)
        ‣ 病理性惩罚性超我
        ‣ 人格面具和超我没关系。人格面具不见得是好的。
        ‣ “意识到问题就可以解决问题”这一观念是弗洛伊德早年提出的,现在已经被精神分析抛弃了。
        ‣ 对权威的恐惧是因为来自于内在严肃的超我。看到权威就投射成严肃的那个超我。
        ‣ 道德感不一定是对的。
        ‣ 疗效不来自于诠释本身,疗效来自于治疗性的关系。

• 无意识系统的特质
    ◦ 置换(象征)
    ◦ 凝缩
        ‣ 一个意象身上有很多不同的表达
    ◦ 无时间
    ◦ 罔顾现实
    ◦ 心理事实
    ◦ 没有矛盾
        ‣ 很多意象身上有相反的象征。比如金字塔,即象征生又象征死。
    ◦ 没有否认
    ◦ 语言作为具体事物

• 意识系统的特质
    ◦ 注意力所在之处
    ◦ 现实原则
    ◦ 审查机制


 

[展开全文]

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与压抑

潜意识=无意识

地形模型,冰山图,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膝跳反应是无意识反应,运动员的刻意练习也是无意识。

内隐思维就是意识之下的思维。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