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性的发展)
1、进入潜伏期的准备
性与性别的分化
性别的认同
俄狄浦斯期的相关争议
2、潜伏期儿童仍然对性有兴趣,很微妙。
3、现代大脑研究成果显示男女没有区别
4、性与性别认同是有阶段的
5、低龄小孩子首先喜欢女性的,符合低龄儿童审美(原初的审美)的视角(六岁以下的孩子)。
6、低龄小孩子喜欢新娘
7、孩子认同父亲或者母亲是有文化差异的。
8、俄狄浦斯期的描述(弗洛伊德)三岁以后,孩子注意到自己父母身体上的差异的时候,是一个三角关系三方是同时存在的。从母子一体的二元关系进入到三元关系。
9、中国文化中不太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哪吒的故事),中国的三角关系体现在婆媳和儿子之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儿媳妇是以第三方出现的。中国的母子之间的连接的故事很多。传统中国文化中女人生不出来儿子是会被休掉的。文化下的女性地位——生出儿子。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不生儿子生活是没有保障的。母亲与儿子的情感联结是很强的——文化情结。(好——女+子),文化下的焦虑是普遍的——生儿子的原因)。中国的男性与西方的男性特质是有差异的。文弱书生——阴柔的没有攻击性的。性和攻击性在中国是分开的。虬髯大汉是与粗俗连接的。孝顺妈妈是会被文化赞同的。(王峘老师的《牡丹亭》研究见王峘老师的公众号)。在现代性别认同是比较复杂的。妈宝男!
10、婆媳关系的故事与母女关系的故事(是亲密的但是不是母子关系是休戚相关的。)儿子与在婆家的位置。
11、儿童性别分化的意识:好奇与去想观察但是与认同性别还是不同的这个时候。
12、这个时候男孩认同母亲是正常的不会引起障碍。这与成年后的“性别认同障碍”是不同的——不认同自己的身体,需要做变性手术的(男舞蹈金星的变性)
13、同性恋是更加复杂的问题。人口学比例4%,纯粹的同性恋。现在同性恋没有定论。弗洛伊德时期会从性别认同的角度去研究同性恋。同性恋的发生率是4%。大学里部队里同性发生性行为是10%。
14、现代最新的性别意识理论:性取向也好、性身份也好,不是一个截然的定论的。从男性到女性是一个连续谱。同性恋与异性恋在连续谱的两端,其他的落在连续谱的某一点上(现代普遍接受的观点)。(荣格被骂。从病理学去推病因学)
15、性别认同障碍:是很明确的,在年龄上没有定论。(生错了身体的)
16、青春期在25岁之后结束
17、性别认同与性取向。
18、大脑一样,身体截然不同。青春期的第二性征的发育。
19、女孩子羡慕的不是生殖器而是这一些背后的社会期待和社会资源。
20、荣格主要讲的是母亲情结。不是说荣格流派不去研究俄狄浦斯问题。
21、弗说潜伏期,孩子对同性比对异性更感兴趣。——同伴之间的关系冲淡了,害羞不好意思,有很多的“反向形成”。
22、乱伦:复杂的很多情绪涵括其内。而因环境赤裸坦诚不避讳:不会有复杂的情绪时。
23、创伤重要的在于如何去修复。
24、妈妈把儿子当做一个人,而不去诱惑吞噬占为己有,儿子也会顺利发展自己的男性特质的。
25、5岁的孩子会闯入浴室是正常的因为对性别的兴趣好奇。
26、羞耻心,与羞耻心发展出来后。五岁的孩子与十一岁的孩子比较,十一岁更多是攻击性的。
27、一个主题出现在沙盘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