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心岛文库 加入小组

73个成员 130641个话题 创建时间:2021-02-22

荣格专栏新书快递2025.7.25

发表于07-25 121次查看

标题:The Correspondence of Victoria Ocampo, Count Keyserling and C. G. Jung: Writing to the Woman Who Was Everything/维多利亚·奥坎波、凯瑟林伯爵和 C.G.荣格的通信:写给拥有一切的女人

作者:Craig Stephenson

出版商:劳特利奇出版社

年份:2022

页数:261

简介:《维多利亚·奥坎波、凯瑟林伯爵和荣格的通信录》围绕着两次关键的会面展开:维多利亚·奥坎波和赫尔曼·冯·凯瑟林在1929年的会面,以及奥坎波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1934年的会面。本书的第一部分记录了这些会面,它们后来成为剧中人物人生中的关键时刻,并对公众和私人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面的部分则包含了会面前后的通信和其他著作,这些著作已从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翻译过来,其中很多内容是首次翻译。

  荣格将凯瑟林对与奥坎波会面的描述描述为“我听过的最美丽的阿尼姆斯-阿尼玛故事之一”。然而,这个故事,从阿根廷知识分子先驱、波罗的海德国哲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瑞士创始人三个角度讲述,也可以放在20世纪早期女权主义以及性别与性政治的语境中去解读。殖民时期欧洲人对美洲的凝视,阿根廷及其文化综合体,类型学的僵局,以及爱欲与语言的力量。

三位重要人物之间紧张的关系和权力动态,将引起分析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学家、南美洲历史学家以及普通读者的兴趣。

 

目录

图表致谢第一部分 导言凯瑟林与荣格奥坎波

与凯瑟林奥坎波与荣格新的清醒编者注

第二部分奥坎波与凯瑟林,1927–1929

第三部分 凯瑟林与荣格,1929–1932

第四部分 奥坎波与荣格,1934–1943

第五部分 奥坎波与荣格相遇,1934存在之道:拜访荣格

第六部分奥坎波与凯瑟林重逢,1939

第七部分凯瑟林论荣格(1944)和奥坎波(1936,1941)CG荣格——分析师与被分析师CG荣格——深度心理学CG荣格——心理工匠维多利亚·奥坎波——南美洲维多利亚·奥坎波——看透

第八部分奥坎波反驳凯瑟林(1951)动机逆流而上一些事实

 

 

标题:Psychology of Yoga and Meditation/瑜伽与冥想心理学

作者:C. G. Jung

出版商: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年份:2021

简介:1933 年至 1941 年间,C.G.荣格在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ETH) 举办了一系列公开讲座。这些讲座面向大众,涉及从梦的分析到炼金术心理学等广泛主题。这里首次公开的是荣格在 1938 年至 1940 年间就瑜伽和冥想心理学所做的富有启发性的讲座。

在这些讲座中,荣格讨论了积极想象的心理技巧,寻求与不同瑜伽和佛教传统的冥想练习之间的相似之处。他引用了三部经文向听众介绍东方冥想:帕坦伽利的《瑜伽经》、中国净土宗的《无量寿经》和与密宗相关的经文《世间轮藏》 。

瑜伽。讲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让人们了解荣格,了解他与公众分享的思想,这为了解他如何运用比较方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同时也揭示了他的个人经历和心理发展。《瑜伽与冥想心理学》

由马丁·利布舍尔撰写,并配有精辟的导言,同时对荣格的概念和心理学术语进行了阐释,为了解荣格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也是理解他后期作品的关键。

 

标题:Psyche and Symbol: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G. Jung/心灵与象征:C.G.荣格作品选集​

作者: CG Jung;Violet S de Laszlo;RFC Hull

出版商: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年份:2021

简介:

人类经验的原型源自最深层的潜意识,并在艺术和宗教的普遍符号以及特定人群的个体象征创作中展现出来,对C.G.荣格而言,这些原型是治愈灵魂的关键,也是他治疗工作的基石。本书阐释了这些符号的功能和起源。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大致了解荣格的观点,还可以深入了解象征过程及其在人类心理学中的整合功能,正如它在欧洲和亚洲特有的精神产物中所体现的那样。维奥莱特·德·拉兹洛从《永恒之塔》中精选了五部作品收录到《心灵与象征》中:《自我》、《阴影》、《朔望: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自性》和《基督,自性的象征》。本书后续收录了《童话中的精神现象学》、《儿童原型心理学》和《弥撒中的转化象征》。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前言。

卡里·贝恩斯 (Cary Banes) 翻译的《易经》中的两章,《同步性:非因果连接原则》、《西藏度亡经》的心理学评论和《金花的秘密》的评论。

 

 

标题:C. G. Jung’s Archetype Concep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Edition: 1/CG荣格的原型概念:理论、研究与应用 版本: 1

作者:Christian Roesler

出版商:Routledge

页数:192

年份:2021

简介:

原型概念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在这本引人入胜且通俗易懂的著作中,罗斯勒总结了荣格及其学生发展出的经典原型理论以及个体化过程的原型阶段。

本书还探讨了这一概念如何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并首次整合了人类学、人类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罗斯勒通过详细的案例研究和一系列梦境来展示原型的各种应用,并有力地论证了为什么荣格关于原型的一些观点应该被彻底修改。本书对

荣格学派的一些基本主题,例如集体无意识、人格面具和阴影,提供了新的见解,对荣格学派的学生、分析师、心理治疗师和学者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目录

封面

标题

标题页

版权页

目录

插图

1 引言

2 荣格原型概念的经典定义与理论

2.1 定义 2.2

个体生活中的原型

2.3 原型的表现形式

2.4 集体无意识

2.5 个体化过程

2.5.1 人生的两半与中年危机

2.5.2 人格

2.5.3 阴影

2.5.4 灵魂的形象: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2.5.5 题外话:对阿尼玛-阿尼姆斯概念的批判与当代观念

2.5.6 古圣贤与大母(玛娜人格)

2.5.7 自我

2.5.8 个体化过程

2.6 关于核心原型的经典著作

2.7 荣格后继者对原型的进一步经典研究

2.8 关于

2.9 术语的历史

2.10 其他心理治疗学派与集体无意识的相似之处

3 对经典原型概念的批判及扩展

3.1 荣格原型概念中的问题与矛盾

3.1.1 生物学定义

3.1.2 经验统计定义

3.1.3 先验定义

3.1.4 文化心理行为

3.2 荣格直接学生对原型概念的扩展

3.2.1 迈克尔·福特汉姆的解体与再整合过程理论作为荣格自我理论的延伸

3.2.2 埃里希·诺伊曼的意识历史与起源

3.2.3 詹姆斯·希尔曼的原型心理学

4 原型概念的研究及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4.1 荣格术语的科学可验证元素原型

4.2 原型的经验证据

4.2.1 关联研究:个体间核心情结的对应关系

4.2.2 固有心理结构的证明

4.2.3 人类学研究

4.2.4 意识改变状态研究

4.2.5 原型记忆实验研究

4.2.6 原型概念研究

4.2.7 经验证据讨论

4.3 原型产生与转移的解释方法

4.3.1 人类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的最新进展

4.3.2 内表型

4.3.3 格式塔心理学、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概念与研究成果

4.3.4 作为新兴结构的原型

4.3.5 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共享” 4.3.6

原型概念的重新表述

4.4 从无意识的人际关系角度研究集体无意识

5 原型理论的应用

5.1 扩增法

5.2 临床应用

5.2.1 性格 – 身份 – 传记

5.2.2 原型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5.2.3 原型梦境元素治疗工作的案例研究 5.2.4

原型移情

5.2.5 受伤疗愈者的原型作为心理治疗方法的导向

5.2.6 使用原型概念解释夫妻关系的动态及其在夫妻治疗中的应用

案例研究:“没有他人的空间”

5.2.7 原型概念在治疗性会面小组中的应用:来自男性运动的一个例子

5.3 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5.3.1 文化心理学:神话叙事分析

《奥德赛》——穿越潜意识的旅程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英雄神话的原型

5.3.2 政治心理学中的原型

6 原型理论的现状如何?:初步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标题:C.G. Jung Letters, Volume 1/CG荣格书信,第1卷

系列:博林根系列(通用);127

作者:C. G. Jung (editor); Gerhard Adler (editor); Aniela Jaffé (editor); R. F.C. Hull (editor)

出版商: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年份:2021

页数:632

简介:

荣格与精神分析时期的同伴们的早期通信,直至他去世前不久,这两卷书中精选的935封信件,对他的创造力进行了持续的评述。这些信件的收信人包括米尔恰·伊利亚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埃丝特·哈丁、詹姆斯·乔伊斯、卡尔·克尔尼、埃里希·诺伊曼、莫德·奥克斯、赫伯特·里德、厄普顿·辛克莱以及维克多·怀特神父。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