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答疑课
第十二课 答疑课
第十一讲:多动症的诊断和干预
认识多动症
发生率
对行为的评估
年龄和性别因素
1、脑器质问题
成年人3%诊断为多动症
2、各国多动症诊断背后的一些原因比对
美国:多度诊断
英国:漏诊
国内没有数据暂时
3、诊断学
4、诊断 与共病
5、致病因素:
基因
环境
养育
6、治疗:
药物
家长训练
认知训练/神经反馈/大脑刺激
学校适应(心理干预)
参考网站:http://www.nice.org.uk/guidance/ng87
第十讲"足够"好的父母
什么是足够好的父母?
原型的期待
育婴室的幽灵
1、面向父母的工作
第九讲 成年期(18~25岁)
性身份和性取向的稳定
爱与工作的能力
成为父母
1、可以摆脱父母的控制,保持独立的能力
2、独处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
两项发展成就
独处的能力
自主感和责任感
1、独处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被别人带走
2、知道自己的角色在哪里和负责任的现实能力在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一个重要的议题:成年早期的崩溃
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
青春期:品相障碍
第八讲
1、讨论:
关于青少年不上学的议题
霸凌
社会边缘化
学习适应
人际问题:一是学校,一是家庭内部
控制的父母,孩子不能被理解
父母有弹性,孩子遇到学校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2、性欲与超我
退行与修通
幻灭与异化
3、性是青少年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
绘本与教育手册等
身体的界限要保护不被侵犯,别人的界限要尊重不去侵犯
道德感:超我是最灵活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的部分——前行与退行
儿童期残留的创伤,是父母早年没有准备好的问题
青春期是父母的一个机会
假自体:父母控制性强,孩子为去适应父母去讨好父母建立一个假自体
友善的环境?
父母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控制不理解孩子,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来修复孩子曾经残留的创伤
见诸行动:孩子hold不住自己,容易发脾气11~12岁特别容易脱诊容易幻灭(非常象边缘性人格障碍)
4、青少年身边的人,需要通过理解来帮助他们忍受青少年
对父母的挑战
同伴与恋爱关系
温尼科特专门写青少年的书《 》
青春期的孩子把理想化投射给了外人,把贬低留给了自己的父母,父母要忍受孩子的这种贬低和无用感
这个时期青少年和父母都需要支持
帮助父母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等
青春期:关注外表,要去整容等,厌食症等(需要一个团队),用精神分析来说都是对自我的攻击(自我否定的那一部分)
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精神分析的观点
评估孩子的要求的合理性,不合理的坚决拒绝,合理的肯定
咨询师要帮助父母来理解帮助父母找到自己的位置
与孩子和父母都要建立治疗联盟
第七讲 青春期(上)
1、潜伏期的相关问题:
儿童常见问题的诊断与干预
潜伏期:孩子开始确立在家庭之外的身份。
2、为青春期做准备(10~12岁)
朋友、好朋友,敌人
男生和女生的交友差异
霸凌
3、女生的友谊建立在语言层面(语言更聊得来),男生的友谊建立在活动的层面(能和谁玩在一起,球类呀等等游戏呀)
4、长期的持续的对一个人进行欺负。
5、青春期
第二个个体化时期
性心理的决定性阶段
开始和结束:爆发力和驱力增强;疗愈阶段。
6、性行为;生殖(成人)
7、性欲与超我
退行与修通
幻灭与异化
8、
9、帮助孩子语言化
第六讲:潜伏期和青春早期
潜伏期(6~10岁)
激情的休眠
在家庭之外建立和收集资源:友谊、学习,团体
家庭之外的身份认同
性,偶像,秩序感(规则感)
溺爱
潜伏期的暴力
2、一个幻想——家庭式的浪漫
3、,俄狄浦斯期的的孩子会去挑战父母,直接去问父母,潜伏期的孩子会因为身体带来的羞愧和兴奋,回到自己的小团体内。
4、潜伏期的男孩子以同性成年人为最求和认同对象,女孩子在潜伏期已开始追求异性的认同。
5、这个时期的孩子是认同教师的权威性的。
6、溺爱。
7、潜伏期是孩子逐步开始进入社会化的时期,发展社会能力。
8、这个时期同伴关系很重要,团体很重要、社交很重要、学习很重要。
9、学习与延迟满足。
潜伏期的暴力:潜伏期的孩子爱打架肢体冲突身体接触。沙盘显示:野生动物撕咬打架。遵循着某种规则。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减少暴力。
10、10~12岁为青春前期。
11、攻击性与表达愤怒。
第五讲(性的发展)
1、进入潜伏期的准备
性与性别的分化
性别的认同
俄狄浦斯期的相关争议
2、潜伏期儿童仍然对性有兴趣,很微妙。
3、现代大脑研究成果显示男女没有区别
4、性与性别认同是有阶段的
5、低龄小孩子首先喜欢女性的,符合低龄儿童审美(原初的审美)的视角(六岁以下的孩子)。
6、低龄小孩子喜欢新娘
7、孩子认同父亲或者母亲是有文化差异的。
8、俄狄浦斯期的描述(弗洛伊德)三岁以后,孩子注意到自己父母身体上的差异的时候,是一个三角关系三方是同时存在的。从母子一体的二元关系进入到三元关系。
9、中国文化中不太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哪吒的故事),中国的三角关系体现在婆媳和儿子之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儿媳妇是以第三方出现的。中国的母子之间的连接的故事很多。传统中国文化中女人生不出来儿子是会被休掉的。文化下的女性地位——生出儿子。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不生儿子生活是没有保障的。母亲与儿子的情感联结是很强的——文化情结。(好——女+子),文化下的焦虑是普遍的——生儿子的原因)。中国的男性与西方的男性特质是有差异的。文弱书生——阴柔的没有攻击性的。性和攻击性在中国是分开的。虬髯大汉是与粗俗连接的。孝顺妈妈是会被文化赞同的。(王峘老师的《牡丹亭》研究见王峘老师的公众号)。在现代性别认同是比较复杂的。妈宝男!
10、婆媳关系的故事与母女关系的故事(是亲密的但是不是母子关系是休戚相关的。)儿子与在婆家的位置。
11、儿童性别分化的意识:好奇与去想观察但是与认同性别还是不同的这个时候。
12、这个时候男孩认同母亲是正常的不会引起障碍。这与成年后的“性别认同障碍”是不同的——不认同自己的身体,需要做变性手术的(男舞蹈金星的变性)
13、同性恋是更加复杂的问题。人口学比例4%,纯粹的同性恋。现在同性恋没有定论。弗洛伊德时期会从性别认同的角度去研究同性恋。同性恋的发生率是4%。大学里部队里同性发生性行为是10%。
14、现代最新的性别意识理论:性取向也好、性身份也好,不是一个截然的定论的。从男性到女性是一个连续谱。同性恋与异性恋在连续谱的两端,其他的落在连续谱的某一点上(现代普遍接受的观点)。(荣格被骂。从病理学去推病因学)
15、性别认同障碍:是很明确的,在年龄上没有定论。(生错了身体的)
16、青春期在25岁之后结束
17、性别认同与性取向。
18、大脑一样,身体截然不同。青春期的第二性征的发育。
19、女孩子羡慕的不是生殖器而是这一些背后的社会期待和社会资源。
20、荣格主要讲的是母亲情结。不是说荣格流派不去研究俄狄浦斯问题。
21、弗说潜伏期,孩子对同性比对异性更感兴趣。——同伴之间的关系冲淡了,害羞不好意思,有很多的“反向形成”。
22、乱伦:复杂的很多情绪涵括其内。而因环境赤裸坦诚不避讳:不会有复杂的情绪时。
23、创伤重要的在于如何去修复。
24、妈妈把儿子当做一个人,而不去诱惑吞噬占为己有,儿子也会顺利发展自己的男性特质的。
25、5岁的孩子会闯入浴室是正常的因为对性别的兴趣好奇。
26、羞耻心,与羞耻心发展出来后。五岁的孩子与十一岁的孩子比较,十一岁更多是攻击性的。
27、一个主题出现在沙盘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讲:学步期和童年早期(下)
1、攻击性与整合
2、说“不”的能力
3、孩子的攻击性会增强,母亲是被攻击的中心。
4、分离个体化的时候,孩子处在两种拉力之间,一方面拉力要依赖母亲,一方面推力需要独立自主。这时他们是对妈妈爱恨交加的。在发展中,攻击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在说“不”的时候,可以发展出自我明晰的感觉。孩子在不断的通过说不来发展他的自我意识来明确他的自我边界。说不的能力对儿童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他知道怎么样去拒绝。他希望自己说不。孩子表现的很矛盾,试着去对抗大人。粘妈妈,攻击妈妈,他在试探。试图看见妈妈在这个攻击中能否存活下来,在表达爱恨中——妈妈不会离开孩子。
5、孩子会自然评估环境调整自己
6、纵容孩子是在破坏孩子的适应力。
7、儿童期孩子的攻击性是很微妙的。
8、小孩子偷东西,一是没有边界,大一点的孩子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9、父母也要对孩子说不,尤其一些高危游戏的制止。惩罚,情绪不能失控父母。不能愤怒的说不,要建立在理解上说不。
10、说谎是人的本能。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惩罚。
通过攻击表达我
11、掌握如厕——身体的所有权
语言与游戏
健康的自尊和超我发展
家长不要把自己干净的标准一下加给孩子、投射给孩子
控制是需要时间来稳定
12、现代医学要求不要去把屎把尿,让其自然发展。如厕的文化影响。
13、学步期:2~5岁
14、不拉大便,控制;2~3岁:宝贝、产出:屎和尿对孩子来说。
15、便秘——是极度控制的表现——反应家庭系统的关系。
沙盘:深度的位置的玩屎尿。拉屎拉尿是人最本能的非常原始的非常相关的东西。
16、语言
1~5岁对孩子语言的发展非常关键的。突飞猛进的时期。1岁对所有的语言都是很敏感的。
最终发展结果,多重语言环境下,和单一语言情况下。
动作到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心智化的能力——用词语来表达——减少“见诸行动”的倾向——丰富内在的发展。内心的感受内心的发展。行动是最低级的。好好说话用语言的形式。
17、父母心智化的能力还不错的时候,父母会去弥补修复。
创伤后的退行时间不会很长
孩子有性别意识之后,异性父母要退出洗澡。
性别、性是文化的共同产物
羞愧与创伤
重要的永远是态度——父母传递出的稳定性。
1、前期回顾
安全感
父亲的缺席如何弥补?
产后抑郁的干预
2、婴儿抚触
3、安全感的修复几岁都可能,最早的基石很重要,修复越早越好。
4、爸爸心也在,身也在最好。
5、母亲当做父亲不存在,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况。孩子会一直在母子共生状态。
6、今天从这里开始
躲猫猫游戏与客体稳定性
学步期1~3岁
童年早期3~5岁
7、客体稳定性客体恒常性:客体消失回来,客体会重新回来的。
客体的及时回应。
8、基本任务:分离个体化
离开与回来
分离焦虑与客体稳定性与拉康的缠线板游戏
作为第三方的夫亲
9、埋沙具找沙具——躲猫猫游戏——与客体稳定性有关系
10、回避性依恋
11、对大便的爱好——肛欲期,2到3岁期间。
12、7~8岁,涂大便,代表攻击性。对咨询师的。
13、孩子的自我功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14、攻击性的问题
攻击性的升华发展:低级的是动物的撕咬,中级一点的是人类的战争,高级的是竞技体育(八九岁的孩子)。奥特曼是比较低龄孩子的攻击。
咬*,大闹,打妈妈
15、
1、怀孕以及产程是否顺利与良好的亲子关系并无直接的关系。
2、单一事件,并不会必然影响孩子的发展。单一事件是偶然事件的。
3、产褥期
原初母爱贯注:涵容与抱持;父亲的作用
产后抑郁症的影响——作为母亲的心理弹性;支持性环境的建立。
对环境的投射(敌意与支持)
比昂提出涵蕴/涵容:就是母亲能够回应宝宝的交流。消除宝宝不好的体验给予舒服的回应,即可满足。及时回应宝宝不舒服的感觉。还有好及时回应宝宝的感觉。识别与及时回应宝宝。——安全感的建立,遇到困难会及时被解决,被识别与安全感(土壤)。早期的涵容与抱持是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很关键的。
4、俄狄浦斯期,关于父亲的出现。
经典精神分析:父亲是以背景存在的。
现代:父亲是要直接参与的,妻子邀请父亲加入,四个月的时候。
5、从味觉,听觉,视觉来感受孩子与母亲的亲密接触。
6、吸手指,是一种建立控制作用的行为。
7、产后抑郁症:
①、心理弹性
②、支持性的环境,比如父亲的存在。
缺位。父亲在妈妈的语言里嘴里存在,父亲的名是存在的。妈妈对父亲的怨恨排斥,就是视父亲不存在。好的父亲不存在是因为一个怨恨的排斥的抑郁的母亲。
8、依恋关系模式的建立与养育者直接有关。尤其是直接养育者母亲有关。
9、敌意的投射,支持性环境的破裂。
10、母亲的敏感与活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都是高度相关的。
11、及时提前治疗。
12、口欲期与全能感
躲猫猫游戏
13、皮肤接触,语言连接、注视
14、BBC录制的一个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
15、心智化发展。
互动的断裂,重要的是母亲如何及时去修复。妈妈如何去调整和孩子去再次连接。(互动断裂后要及时修复)
终身修复
妈妈愿意去修复,孩子不愿意和拒绝,比较复杂的情景。
16、产后抑郁脱诊率很高。
17、与低龄儿童工作咨询师容易找到和进入到一个好妈妈的位置。(是否全然心里只有孩子是修复的关键)
18、全能感:妈妈能及时回应孩子全力满足孩子时,孩子就能拥有全能的幻想。前三个月,孩子的全能感是需要被满足的。假自体——不是妈妈去适应孩子而是孩子去适应妈妈时建立的自体——缺乏匮乏信任感。孩子去适应这个现实。
19、足够好的母亲与足够好的父亲。
20、零到一岁是全能感逐渐消失的过程。
21、爷爷奶奶与妈妈的同频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